步态蹒跚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行走时姿态不稳、缓慢且摇摆。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特征:行走时身体左右摇晃、步伐缓慢且不稳定,常伴随腿部力量不足或平衡失调。
结构分析:由“步态”(行走姿态)和“蹒跚”(形容行走困难)组成,是主谓式成语。
二、用法与示例
作谓语 例:他步态蹒跚地走上讲台,引得众人侧目。
作定语
例:那位步态蹒跚的老人,一定是经历了许多风霜。
作状语
例:她步态蹒跚地穿过花园,显得格外小心翼翼。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步履蹒跚(同义)、一步一摇。 反义词
四、出处与演变
古诗出处:唐代皮日休《上真观》中有“天禄行蹒跚”的诗句,可见该词早有记载。
现代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常通过此成语刻画老年体弱者或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如拄拐老人、病态行者等。
五、补充说明
该成语为中性词,既可用于描述老年人自然衰老的特征,也可用于比喻其他领域因体力或疾病导致的行走异常,需结合语境判断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