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断章取义并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是可以追究法律责任的。以下是具体的法理依据和实际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实际案例
在某些情况下,网络用户或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比如截取部分调解过程录音并发布,这种行为属于断章取义,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损害了名誉,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断章取义指名道姓辱骂他人,这种行为涉嫌侮辱,受害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
证据要求
在法律诉讼中,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如果聊天记录存在断章取义或篡改的情况,将无法作为有效证据予以采纳。
综上所述,断章取义并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是违法的,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法律责任。受害者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在提供证据时,应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以便法院能够准确判断案件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