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主要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介子推有关。以下是简短的传说内容:
晋文公与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饥饿晕厥,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烤熟后喂给他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封赏了所有跟随他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当晋文公想起介子推时,介子推已隐居绵山,不愿再做官。
晋文公为了逼出介子推,下令放火烧山,最终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烧死。晋文公悲痛之下,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并在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在重耳最困难的时候割肉相救,但重耳回国后并未封赏他,而是放火烧山逼他出山,结果介子推母子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止生火,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并,成为祭祖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外,还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放风筝时,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
这些传说和习俗反映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既有对忠臣介子推的纪念,也有春天踏青、享受自然美景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