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孝悌的经典故事如下:
李绩煮粥:
唐朝的李绩,字茂功,被太宗赐予李姓,封为英国公。李绩出任宰相时,亲自为病重的姐姐煮粥,即使被风吹燃胡须也不顾。他说:“家虽有佣人,可是我们姐弟俩岁数都大了,我即使想以后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也不知我姐弟俩彼此相处的时间还有多少?”
闵损芦衣顺母:
春秋时代的闵损,孔子弟子,生母早逝,继母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冬天用芦花塞他的衣服冒充棉衣。一次,闵损牵车时冻僵,芦花飞出,父亲得知后愤怒,欲休妻。闵损跪下说:“父亲!”,从而感动父亲。
曾子养志:
周朝的曾参,字子舆,对父母十分孝顺。每餐必有酒肉,父亲爱吃羊角枣,父亲去世后,曾参终生不吃。一次,家中无钱待客,母亲咬破手指,曾参感应后负薪归家。又有一次,妻子蒸梨不熟,曾参怒将妻子逐出家门。
子路尽力负米:
周朝仲由,字子路,家贫,常常背米百里之外给父母吃。父亲去世后,他游历楚国,成为高官,但仍怀念背米的日子,感叹“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赵咨迎盗:
汉朝赵咨,曾任敦煌太守,因病辞官还乡后,亲自耕田奉养母亲。一夜,强盗来劫掠,赵咨恐母惊,先迎强盗,并设食款待,强盗感动,纷纷辞谢而去。
赵孝与赵礼:
汉朝赵孝和赵礼两兄弟,弟弟被强盗捉去,赵孝愿代弟去死。兄弟抱头痛哭,感动强盗,最终释放赵礼。此事传为佳话,皇帝下诏授他们官职。
王裒泣墓:
三国时魏国孝子王裒,父王仪被晋文帝杀死,他终身不面西坐。母畏雷,每闻雷声即奔墓前哭泣。王裒读《蓼莪》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必三复流涕,门人废《蓼莪》篇。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代孝悌的道德观念,通过具体的行动和牺牲,展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深厚孝心和关爱。这些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作为教育后代孝敬父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