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其中 明确提出了“学而后知”的观点。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仪的矫正,才能变得善良和有智慧。他强调,知识和道德智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的。这种观点与孔子的思想相呼应,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将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人性本恶,就像木材需要经过切割和打磨才能变得直率和锋利,人也需要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才能成为“智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荀子在《劝学》中还通过多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此说明学习能够使人超越自身的局限,提升自己,改变自己。他还强调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不能像骐骥一样一跃而止,而应该像驽马一样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综上所述,《劝学》中的“学而后知”观点强调了学习对于人性改善和知识获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人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和德行的人。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和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