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中关于蝉和蚂蚁的寓言包含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以下是其中的好句赏析:
一、蝉的行为描写
夏日的“歌唱家” “蝉若虫爬出洞后,用铁钩般的前足牢牢抓住树枝,将脑袋昂扬,其余足部支撑或悬挂,仅靠前足悬空休息,仿佛在练习空中的平衡术。”
这一描写通过拟人化手法,将蝉的生存策略比作“空中的平衡术”,展现了其独特的生理结构与生存智慧。
冬日的困境
“冬天来临,蝉因饥饿不得不向蚂蚁乞讨,却遭到了其他昆虫的嘲笑和掠夺,最终只能放弃‘树井’逃走。”
此句通过对比夏天的“享乐”与冬天的“困境”,讽刺了蝉好逸恶劳的性格,同时揭示了其缺乏生存准备的结果。
二、蚂蚁的行为描写
勤劳的储藏者
“蚂蚁们夏秋两季忙碌采集食物,将果子晒干运回家,冬天便依靠储备度过饥荒,展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前瞻性。”
这一描写突出了蚂蚁的勤劳与节制,体现了其作为昆虫中的“工程师”的特质。
反差与讽刺
当蝉因夏天的“享乐”被蚂蚁“掠夺”时,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为蝉“正名”,指出实际上是蚂蚁利用了蝉的行为特性,而非蝉主动乞讨。这种反差描写增强了讽刺效果,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到表面现象。 例如:“蝉飞到蚂蚁头顶跳舞,蚂蚁却视若无睹,继续埋头工作,最终蝉因饥饿接受蚂蚁的施舍。”
三、寓意与启示
勤劳与准备的必要性
寓言通过蚂蚁和蝉的对比,讽刺了人类好逸恶劳的习性,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正如蚂蚁通过储藏食物应对冬天,人类也需通过规划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存智慧的多样性
蝉的“歌唱”实为求偶行为,而蚂蚁的“掠夺”是生存策略,两者本无对错之分。这一现象启示我们,看待问题需从多角度分析,避免片面判断。
四、文学手法
拟人化: 如“蝉戴十八世纪女帽,胳膊夹吉他琴”,将蝉拟人化为具有人类行为的形象,增强可读性。 对比描写
综上,这一寓言通过生动的描写与深刻的寓意,不仅展现了昆虫世界的奇妙,也蕴含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