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与 苻坚有关。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时期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以下是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背景:
历史背景
时间:公元383年
事件: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东晋。双方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一带展开激战。
战斗过程
初期:前秦军队在苻坚的指挥下,一度占据优势,但晋军在谢安、谢玄等人的带领下,采取智取和顽强抵抗的策略。
转折:晋军在洛涧(今安徽寿县东南)大败秦军,秦军将领苻融战死,苻坚本人也陷入混乱。
成语来源
苻坚的错觉:在败逃过程中,苻坚和士兵们极度惊恐,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晋军的追兵,甚至看到草木都以为是伏兵。
成语含义: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感到恐惧不安。
文献记载
《晋书·苻坚·载记》: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确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与苻坚密切相关,这个成语反映了他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和溃逃时的极度恐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