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业表现
反映学生各门课程中的综合表现,包括课程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
品德行为表现
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
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例如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
文体表现
考察学生的文体素质和能力,包括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
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社会实践与活动
包括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参与表现,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的能力和品质。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察学生在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表现,如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获奖等。
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考察学生在团队中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社会公益
考察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担任学生干部等社会公益活动的表现。
基础分和加分项
学生入学时,通常会有一个基础分,如德育分一般设定为60分或70分。
加分项包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德育活动、获得校级以上的荣誉或奖项、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等。
总的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个全面的衡量标准,不仅仅看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品德行为、文体表现、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