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古代祭月的演变
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又正好在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称为中秋。
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其中提到“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另外,据《礼记》记载,天子在秋季夕月进行祭拜,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
农业生产与丰收庆祝
中秋节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在秋季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因此将“中秋”这天作为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
军粮问题的解决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其他传说与习俗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综上所述,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与农业生产、帝王祭祀活动、军粮问题解决等多种因素有关,并逐渐形成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