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是20世纪西方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主要概念包括:
中性写作:
这是罗兰·巴尔特在其理论生涯后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中性写作并不是零度写作的发展,而是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巴尔特援引耶拿浪漫派及其纲领“文学的”,旨在阐明中性写作首先指向的是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交互式自我生产,其中第三人称使用因悬置了“我”的存在性而显示了从语言学到哲学的理论路径。
文本理论:
巴尔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中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文本”作了详尽的分析。他否定作者对作品的决定作用,把作品与语言相联系加以阐述。巴特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作者的个人产物,从其现象上看应归结于语言。
结构主义理论:
巴特的结构主义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论著《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巴特认为文学作品与语言存在着相通之处,即语言中某一孤立元素本身缺乏意义,只有在与其他元素及整个语言系统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才有意义。他提出了文学作品中的功能层、行为层和叙述层。
符号学理论:
巴尔特在索绪尔语言学基础上创立的符号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传播学、人类学、阐释学等领域,影响深远。其核心是反对“权威”观念和“常识”。
文本的开放性和多义性:
巴尔特认为文本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其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文本的意义不是单纯的作者意图或读者解读所能决定的,文本的理解需要语境因素,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化的、具有创造性的。
文学符号学:
巴尔特在《中性》里明确表达了文学符号学的观点,认为文学是细微差异的汇集之地,符号学是对细微差异的聆听或观看。文学的力量在于玩弄符号,在刻板的语言结构内部建立起事物的一种真正的异他性。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罗兰·巴尔特丰富的理论框架,对当代文学批评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