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虚心求教的事例包括:
白居易:
每当作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他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群众。
梅兰芳:
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他还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便把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请教。
孔子:
学问渊博,但仍虚心向别人求教。他到太庙祭祖时,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他,他回答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孔圉死后叫他孔文子,孔子解释说孔圉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孙敬:
西汉人,幼年时父亲死去,家里很穷,但他立志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晚上读书时常打瞌睡,便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吊在梁上,防止自己睡过去。他凭借艰苦不懈的努力,成为西汉的大学问家。
匡衡:
西汉人,幼年时十分喜欢学习,但家里太穷,晚上无法读书。他请求邻居借光读书,被拒绝后,在墙上打个洞,借用邻居家的光线读书。他凭借刻苦努力,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牛顿:
童年身体瘦弱,脑袋并不聪明,但他虚心学习,在学校内虚心求教,和同学们一同讨论学习,最终成为一代物理大家。
唐伯虎:
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他虚心向别人求教,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杨时:
宋朝的杨时非常喜爱学习,一个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学一起去找理学家程颐老师求教,在门外等候,直到老师醒来,他们才进屋请教。
项橐:
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孔子对他非常尊重,称他为师。
这些事例都表明,古人认为虚心求教是一种美德,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