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体分析如下:
一、主要矛盾的演变
历史演变脉络
-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矛盾进一步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核心转变
-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需求层次的提升,不仅包括物质层面,更涵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元需求。
二、具体表现
发展不平衡
- 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公共服务供给存在较大差距。 -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薄弱。
发展不充分
-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消费能力不足并存,如房地产库存高企但居民购房能力受限。 - 科技创新与高端人才短缺,制约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三、解决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
- 优化经济结构,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供需平衡。 - 加强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民生成本,如推动生育保障、养老均等化。 -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满足多元化需求
- 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四、理论意义
这一矛盾的提出,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