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守寒窗”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指通过长期刻苦学习,忍受艰苦条件以追求功名或事业成功。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与引申义 - 字面:
指在寒冷的冬日里,窗前苦读的情景,常与“十年寒窗”连用,形容长期刻苦学习的状态。 - 引申义:比喻为追求理想(如科举、事业等)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过程,强调耐得住寂寞、清贫和孤独。
核心要素 - “寒窗”的象征:
以“寒窗”代指清贫的读书环境,突出刻苦求学的不易。 - “苦守”的内涵:强调主动承受艰苦条件(如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毅力。
二、文化背景与出处
科举制度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是晋升官员的主要途径,而通过考试需经历长时间备考。因此,“寒窗苦读”成为考生必备的生存技能,逐渐演变为对刻苦求学精神的代名词。
文学与民间传说的渲染
多篇诗词(如元·张宇《送田茂卿赴都》)和民间故事(如“鲤跃龙门”)通过“寒窗”意象,强化了刻苦奋斗终获成功的叙事逻辑。
三、现代社会的延伸意义
虽然现代学习条件大幅改善,但“苦守寒窗”的精神仍被广泛推崇:
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强调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 奋斗精神的象征
四、相关成语与俗语
十年寒窗:特指长期刻苦学习,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金榜题名:与“寒窗”结合使用,形成完整意象,如“苦守寒窗登金榜”。
综上,“苦守寒窗”不仅是描述学习状态的成语,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勤奋、毅力和理想的崇尚,是传统文化中激励后人奋斗的重要精神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