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又称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用于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并贴在门上以驱邪避凶。春联的来历与多个传说和故事相关联,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源于桃符
最早的春联形式是桃符,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桃都山。桃都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桃符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逐渐从桃木板演变为纸张,称为“春贴纸”。到了宋代,桃符正式被称为“春联”。明代,桃符进一步演变为书写吉祥话语的形式,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门神的变迁
最早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后来逐渐演变为秦叔宝和尉迟恭。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朱元璋的推动
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曾亲自推动了春联这一风俗习惯的普及。他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经过多次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文学形式。春联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驱邪避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