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禁火,但古诗中还要传蜡烛,主要是因为 传递温暖和恩宠的象征。在寒食节期间,普通人家禁止生火做饭,而权贵和宠臣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赐提前点起蜡烛。这种仪式不仅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还体现了皇帝对近臣和宠臣的恩宠。
具体来说,唐代制度规定,在清明节这天,皇帝会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而在寒食节,虽然天下一律禁火,但宫中可以燃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这种特殊的待遇使得能得到皇帝赐烛的人并不多,因此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此外,传蜡烛的习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政治现象。诗人通过描绘寒食节期间宫廷里的雍容富贵,委婉地讽刺了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综上所述,寒食节传蜡烛不仅是为了传递温暖和恩宠,还象征着皇帝对近臣和宠臣的特别关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政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