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仓颉造字”的语境中,“舍本逐末”并非指其本义(即字面意义的“放弃树根追求树梢”),而是借喻仓颉在造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取舍问题。结合成语本身的含义和历史背景,可以理解为:
1. 字面与引申含义的差异
本义:指放弃事物的根本、主要部分,而追求枝节、次要部分。- 引申义:比喻做事不抓根本,专顾细枝末节,常用于批评方法不当或主次颠倒。
2. 仓颉造字与“舍本逐末”的关联
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传说他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创造文字。若从“舍本逐末”的角度解读:
“本”的象征:可能指文字应承载的核心意义(如表意准确性、文化传承)。- “末”的象征:可能指字形、笔画等表面形式。- 争议点:若仓颉在造字时过度关注字形美观而忽略表意功能,则可能被批评为“舍本逐末”,但这一解读属于后人对造字过程的假设性分析,并非史料明确记载。
3. 历史记载的佐证
《说文解字》中仓颉造字被描述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象形会意”,强调与自然现象的关联,未提及形式主义问题,因此“舍本逐末”在此语境中可能并不存在。
总结
“仓颉造字”中的“舍本逐末”并非指其实际造字方法存在缺陷,而是后人用该成语比喻任何事物中主次颠倒的错误倾向。若需更深入研究,建议结合甲骨文、金文等实物资料,探讨仓颉造字的实际理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