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类似的成语典故包括:
自相矛盾 典故:
一个人同时卖矛和盾,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而自己的盾又坚不可摧,当被问及如果用他的矛攻他的盾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
寓意:比喻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画蛇添足 典故:
几个人喝酒,约定谁先把蛇画好,谁就能得到一壶酒。一个人很快画好了蛇,但他觉得自己画得太快了,于是又给蛇添了足,结果被认为画得不对,失去了酒。
寓意:比喻做了多余的事,不但无益,反而可能因此破坏了原有的事情。
掩耳盗铃 典故:
一个小偷偷铃铛时,认为只要自己掩住耳朵就听不到铃声,别人也就不会发现他偷铃铛了。
寓意:比喻自欺欺人,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还想方设法地掩盖,并以为可以欺骗他人,最终只是欺骗了自己。
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人买了一个精美的盒子,却退还了里面的珍珠,认为盒子比珍珠更值钱。
寓意: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
缘木求鱼 典故:
一个人爬到树上去找鱼,认为鱼会生活在树上。
寓意:比喻方法或方向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
墨守成规 典故:
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他守着现成的规则和方法不肯改变。
寓意:比喻思想保守,死守老规矩不肯改变,不思变通。
郑人买履 典故:
一个郑国人到集市买鞋子,他只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买了鞋子后才发现尺码不合适。
寓意:比喻墨守成规,不尊重实际情况,生搬硬套。
这些成语都通过寓言故事传达了一定的道理,提醒人们在做事时要灵活变通,不要拘泥于成规或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