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前后两部分用“——”(破折号)连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在《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然而,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例如,在《战国策·楚策四》中就有提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幽默风趣的特点,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通过谐音和比喻来表达某种含义。
常见的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等,都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解释来表达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