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制度创新等多方面举措,形成系统化、长效化机制。以下是主要事迹和亮点做法的总结:
一、生态优先,构建绿色城市格局
山水融城理念
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元素,形成“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的生态空间布局,例如通过规划贤山、龟山等公园,将生态功能区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三大工程驱动
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如建立覆盖30余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完善月度调度、季度督查等机制。
二、民生导向,提升居民幸福感
道德模范培育
通过表彰道德模范(如诚信之星、最美庭院、孝老爱亲家庭等),弘扬社会正能量。例如郭营村评选“诚信之星”家庭,30余年坚持稳定蔬菜价格、优质服务。
民生工程落实
以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健康促进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强居民获得感。如某学校通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细化职责、完善制度,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三、制度保障,强化创建效能
领导带头与责任落实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参与创城活动,建立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例如某局机关开展“三声”“四心”文明服务活动,改善信访群众体验。
长效机制建设
通过制定26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实现创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如三明市建立“满意在三明”活动平台,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四、特色实践,形成示范效应
文明交通管理
组织党员开展“交通文明岗”志愿服务,劝阻不文明行为,引导市民遵守交通法规。如铁军城管在经十一路路口的执勤活动,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亮丽风景线。
公筷公勺推广
开展文明用餐宣传,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光盘行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例如某社区通过入户宣传、小报发放等方式,普及垃圾分类、文明旅游等规范。
五、文化塑造,增强城市软实力
精神意识培育
注重道德精神、志愿服务精神、人文精神的塑造,通过评选“好婆婆”“诚信之星”等活动,传递正能量。如成都通过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弘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历史经验传承
发扬三明市“五讲四美”活动传统,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等平台,探索“满意在三明”创建经验。
以上事迹和做法体现了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多元路径:生态优先奠定基础,民生导向凝聚共识,制度保障提供动力,特色实践形成标杆,文化塑造提升软实力。不同城市可根据自身定位,借鉴这些经验,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