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典故?

时间:2025-03-24 10:43:15 伤心句子

关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典故,综合历史记载与文学赏析,主要信息如下:

一、典故出处与背景

诗句来源

该句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全诗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对照,抒发了边塞将士对和平的渴望与对良将的期盼。

历史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当时边疆战事频繁,王昌龄借古讽今,表达对边防松弛的忧虑。诗句中的“飞将”指代汉代名将卫青,而非李广。

二、关键人物与事件

卫青的龙城大捷

公元前129年,卫青率军大败匈奴于龙城(今辽宁朝阳或河北卢龙),俘虏700人,取得汉朝对匈奴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因此被称为“龙城飞将”。

李广的争议性

尽管后世文人多将“飞将”与李广关联,但历史记载李广并未在龙城取得显著战果。其战绩主要与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相关,但因迷路事件导致功败垂成。

三、诗句含义与艺术特色

核心寓意

诗句通过假设“飞将”在世,表达对边疆稳固的渴望,暗含对当时边将无能的批判。

艺术手法

- 时空对照:

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永恒性,反衬“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短暂与悲壮。

- 否定句式:通过“不教”强化守卫决心,展现将士们的豪迈气概。

四、争议与后世影响

尽管多数研究认为“飞将”指卫青,但李广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诗句仍常被借喻为对英勇将领的追思。王昌龄借此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成为边塞诗中的经典名句。

综上,该典故以卫青为核心,融合历史事件与文学想象,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雄浑意境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