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他是一位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并被誉为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他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先生早年留学国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巴利文,尤其擅长吐火罗文,这是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位学者精通此语言。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同时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等领域也有卓越贡献。季羡林先生的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计24卷。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治学严谨,博通古今,融汇中西。他不仅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还致力于中外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季羡林先生的离世,是中国文化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学术星空的黯淡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