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是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27-97年)所著的哲学文献,大约成书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论衡》的书名“论衡”二字,其中“衡”字本义是天平,因此《论衡》的意思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该书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
《论衡》的主要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即通过批判虚妄之言,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本质。《论衡》全面批判了以神秘主义为特征的汉儒思想体系,系统地阐述了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论衡》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
自然观: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认为万物生成、生死以及善恶祸福都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生死观:
他主张生死自然,反对神化儒学,认为人死后无鬼,修道不能成仙。
价值观:
王充提倡实事求是,批判虚妄之言,强调以实际效果验证言论的真伪。
方法论:
他提出了“考之以心,效之以事”的原则,即在心中对事物做逻辑思考、判断,并以具体事件、现象来验证。
命理观:
王充对命理有深入研究,提出了通过观察人的骨相来辨别禄命高低的方法。
《论衡》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