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不鸣

时间:2025-03-23 14:43:46 励志句子

“杜鹃不鸣,信长杀之”是真实存在的日本战国时代典故,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位大名相关。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典故背景

该典故出自日本战国时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位权臣的对话。传说在某次宴会上,有人以“杜鹃不鸣,如之奈何”设问,隐喻对现状无能为力的无奈。三位大名分别作答:

织田信长:

以残暴手段回应“杀之”,体现其果敢但暴虐的性格;

丰臣秀吉:

主张“逗之鸣”,展现其狡诈且善于权谋的特质;

德川家康:

选择“待之鸣”,象征其隐忍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二、历史关联

织田信长:虽通过武力统一日本大部,但因本能寺之变身亡,未能善终;

丰臣秀吉:在信长死后通过政变篡权,但最终被其子秀吉(明智光秀)处决,未能实现长期稳定;

德川家康:在信长、秀吉相继死亡后,逐步统一日本,建立德川幕府,开启和平时代。

三、典故寓意

此典故常被后世用来比喻:

织田信长:象征激进但短视的领导风格;

丰臣秀吉:代表权谋与野心,但缺乏持久性;

德川家康:体现耐心与战略智慧,最终成就大业。

四、争议与反思

部分记载提到信长曾因杜鹃不鸣而“杀之”,另有说法称其为信长幼年时的言行。但综合权威资料,典故核心仍以三位大名为主,且德川家康的“待之鸣”被普遍视为战略智慧的象征。

综上,该典故虽包含文学加工,但基于历史人物真实事件,是研究日本战国时代的重要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