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唐·文秀 内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这首诗简单直白地描述了端午节的起源和人们对此的感慨。诗人以端午节为背景,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认为尽管千百年来人们都在端午节纪念屈原,但是楚江的水却洗不尽他的冤屈。诗句表达了对忠臣被谤、含冤受屈的深深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世道不公的愤慨。
《和端午》宋·张耒 内容: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赛龙舟习俗的描绘,寄托了对屈原的深深怀念。诗人感叹屈原的冤屈深重,忠诚的灵魂一去不复返,只留下了他的《离骚》在世间流传。诗句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他的悲剧命运的惋惜,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已酉端午》明·贝琼 内容: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直写端午,言风雨落花天色昏晦,汨罗江上无处可以吊念屈原英灵。后两句借榴花笑我,用渊明自喻,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满腹牢骚。“独醒”二字,抒发了志士仁人空怀忧国忧民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愤懑。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内容: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诗人得到皇帝赏赐的衣物,内心充满了感激和荣幸。诗句通过对衣物质地、色泽和触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份恩赐的珍视和喜爱。同时,这也反映了唐代皇帝对臣子的关怀和恩宠,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氛围。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内容: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唐·权德舆 内容: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赏析:唐人有端午节赠物的习俗,不仅在君臣之间,一般社会成员和家人之间也有。权德舆做官需要值班,不能和家人一起过端午,家人就送来了衣服(轻裾)和彩结(彩缕)等节日礼物。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内容: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赏析:唐代人将五色丝线编织成带,佩在身上,称为“长命缕”或者“续命缕”,所以说“长丝续命人”。而“九子粽”源于九子蒲(一种蒲草),“粽子”又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叶包裹粽子,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
《竞渡诗》唐·卢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