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顺的成语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涌泉跃鲤
人物:姜诗、庞氏
故事:姜诗是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二人非常孝顺。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便常做鱼给她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闻雷泣墓
人物:王裒
故事: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乳姑不怠
人物:崔山南、长孙夫人、唐夫人
故事:崔山南是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卖身葬父
人物:董永
故事:董永少年丧母,父亲亡故后,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埋儿奉母
人物:郭巨
故事:郭巨是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拾葚异器
人物:蔡顺
故事:蔡顺是汉时有个人,少年丧父,非常孝顺母亲。因王莽之乱,收成差而粮食不够吃。蔡顺就每日出去采摘桑葚,采的时候把桑葚分开装。赤眉军看到之后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顺回答:“黑色的味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酸,用来供养父亲。”赤眉军听了非常感动,送给他一些粮食和布匹。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流传千古,而且成为弘扬孝道文化的典范,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