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字的历史悠久,其由来可以追溯到 商代甲骨文。在甲骨文中,“霾”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合集》13467版的一条卜辞中,内容为“贞: 兹雨隹霾?”,询问雨是否会带来霾。古人对霾的形成原因无法做出合理解答,因此将其视为一种凶兆。在古文献中,霾被描述为一种昏暗的空气混沌状态,如《诗经·邶风·终风》中的“终风且霾,惠然肯来”以及《尔雅》中的“风而雨土为霾”。
霾字的结构为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为风夹着尘土。在古文中,“霾”还有掩埋或埋葬的含义,如《九歌·国殇》中的“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霾字的理解逐渐深入。到了唐朝时期,霾被认为是一种能遮挡太阳光芒的烟状气体。现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霾定义为“大气中由烟、尘、沙等颗粒物和空气污染物混合所形成的灰色烟雾状天气现象”。
综上所述,霾字的由来经历了从商代甲骨文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其含义也从最初的空气混沌状态逐渐发展为包含现代空气污染概念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