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的14个文言虚词包括:
之
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动词:“到”、“往”、“去”等,如“辍耕之垄上”。
定语后置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宾语前置标志,如“何陋之有?”。
乎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提问或反问,如“死国可乎?”。
介词:类似于“于”的用法,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者
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也
语气词: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
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或判断,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
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
动词:表示“到”、“往”、“去”,如“已而之细柳军”。
其
代词:人称代词,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副词: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安陵君其许寡人”。
以
介词:表示“用”、“把”、“拿”,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连词:表示因果,如“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动词:表示“因为”,如“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
焉
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如“吾孰与徐公美?”。
助词:兼词,相当于“于之”,如“置之度外”。
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如“然则废衅钟与?”。
乃
副词:表示判断,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连词:表示承接,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所
助词:构成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
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如“所爱之人”。
为
介词:表示“替”、“给”,如“为人谋而不忠乎?”。
动词:表示“做”、“因为”,如“为之奈何?”。
因
介词:表示“因为”,如“因以为号焉”。
连词:表示承接,如“因之以诚”。
于
介词:表示“在”、“向”、“对”,如“于今为烈”。
连词:表示比较,如“于我何加焉?”。
与
连词: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如“与朋友共之”。
介词:表示“和”,如“与君共饮”。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掌握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建议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积累这些虚词的用法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