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字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

时间:2025-03-27 21:42:52 励志句子

在古代,“霾”字的意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霾”字在古代指的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能见度低。例如,《诗经·邶风·终风》中的“终风且霾,惠然肯来”就是描述阴霾天气的诗句。

字源

“霾”字是形声字,从雨,狸声。本义为风夹着尘土。《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风雨土也”。

引申意义

除了指代自然现象外,“霾”在古代有时也用来形容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浊的情况。例如,《吕氏春秋·孟春》中提到“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揜骼霾髊”,意指不聚人群,不建城郭,以免尘土污染。

在一些文献中,“霾”还有掩埋或埋葬的含义。例如,在屈原的《九歌·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这里的“霾”通“埋”,指陷在地里。

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古代文献中对“霾”的描述和记载较为有限,但确实存在。例如,《诗经》中的《车辕》有“重霾纷纷”之句,描述天空中浓厚的雾霾。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了更确切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以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其他相关记载

在古代,人们将霾视为一种妖兽,与“蜃”、“虹”、“雾”等为同类,具有“无形无质,可看到、摸不着”的特点。古籍中记载霾兽以“土、木、竹、石”为食,常与雾同时出现,因此称为“雾霾”。

综上所述,古代“霾”字主要指大气中的混浊现象,即风夹着尘土形成的昏暗天气,有时也用来形容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浊的情况,并且具有掩埋或埋葬的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