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国学经典之一,由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列举了弟子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下是《弟子规》的部分原文及其解释: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
这是《弟子规》的总述,指出它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讲究信用。有闲暇时,则应多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 这是指在家时要孝顺父母,听从父母的吩咐,不拖延、不偷懒。父母教导时要恭敬聆听,受到责备时要虚心接受。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 这是指在家庭之外,兄弟之间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在财物上要轻财重义,言语上要忍让,以免引发怨恨。谨而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解释: 这是指说话要诚信,不说假话和虚妄之言。说话要简洁有力,不要花言巧语。泛爱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 这是指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在有余力时,应多学习有益的学问。亲仁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 这是指要尽力满足父母的喜好,去除父母的厌恶之事。自己身体受伤会让父母担忧,自己的品行有污点会让父母羞耻。学文
学文,乃学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解释: 这是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不是为了炫耀或取悦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小人学习则为了个人的利益。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解释:
这是指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努力实践。只注重浮华而不实践,最终一事无成。只有努力实践,不忽视学习,才能明理求真。
这些内容不仅是对青少年的教导,也是成年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参考。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塑造,也可以帮助成年人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个人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