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动还是风动”的典故出自 唐代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具体情节如下: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唐代,慧能大师在法性寺遇到风吹幡动的情况。
当时有风吹动寺庙中的幡,两个小和尚为此争论不休,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
慧能大师的见解
慧能大师听到他们的争论后,指出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他们的心在动。
这句话体现了慧能大师的禅学思想,即心是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一切外在现象都是心的表象。
典故影响
这个典故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慧能大师对禅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也常被用来表达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强调心的作用。
其他记载
光孝禅寺内的睡佛阁,又称风幡堂,与六祖惠能有一段特殊法缘,这个典故也与此相关。
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禅宗的一个重要公案,被佛门弟子奉为高妙的至上禅理。
通过这个典故,慧能大师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所构建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观点既符合唯心主义哲学原理,也符合唯物主义哲学原理,体现了禅学佛理与科学道理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