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用较少的力气或资源取得较大的效果或收益。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概念:通过科学的方法或高效率的策略,用一半的努力获得加倍的成果。
核心结构:强调“费力小”与“收效大”的对比关系。
二、出处与背景
典故来源: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通过对比古代圣人与当世治国者,强调仁政的效率远超常规治理。
近现代应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现代文献中亦广泛使用,如“若用得此姑子经手,定事半功倍”。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一本万利、渔人之利。
反义词:得不偿失、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劳而少功。
四、用法与示例
作谓语:
“采用新技术后,生产效率事半功倍。”
作宾语:
“他的管理方法真能事半功倍。”
作定语:
“这种策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现实应用场景
学习与工作:合理规划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
企业管理:优化流程,降低资源浪费。
科技创新:利用先进技术突破传统瓶颈。
六、注意事项
方法的重要性:事半功倍强调方法科学性,单纯增加投入不一定能实现效率提升。
避免误区:部分情况下,盲目追求“省力”可能适得其反,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事半功倍不仅是描述高效能的成语,更蕴含了“方法决定效率”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