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最喜欢的段落

时间:2025-03-26 15:26:31 励志句子

《昆虫记》作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丰富且语言生动。以下是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及选择理由:

一、螳螂捕食行为的描写(第1章)

> "螳螂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理由

生动性:通过“有力的掌”“锯子”等拟人化描写,将螳螂捕食过程具象化,展现其凶猛与效率。- 象征意义:如“秋风扫落叶”比喻螳螂的强权与自然法则的冷酷。 二、蝉的生命周期与蜕皮过程(第2章)

> "当第一次脱皮时,这个小昆虫还未长成完全的甲虫,虽然全部甲虫的形状,已经能辨别出来了。它的翼盘在中央,像折叠的宽阔领带,前臂位于头部之下。半透明的黄色如蜜的色彩,看来真如琥珀雕成的一般"

理由

细腻观察:法布尔对蝉幼虫蜕皮瞬间的描述,体现了昆虫学的严谨性。- 美学价值:将幼虫比作“琥珀雕成”,展现其透明质感和形态美感。 三、管虫的共生关系(第3章)

> "管虫会穿衣服!它用它那细长的口器把植物根部的表皮刺穿,然后分泌一种黏液,形成一层保护性的“衣服”,再把其他微生物或植物组织包裹进去,共同构建一个微生态系统"

理由

创新性:首次揭示管虫的“穿衣”行为,拓展了昆虫共生关系的认知。- 拟人化表达:通过“衣服”一词,赋予管虫人类行为特征,增强可读性。 四、法布尔的研究哲学(序言与附录)

> "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勿庸讳言,昆虫学领域应该保有少许天真。..."

理由

科学态度:强调摒弃人类偏见,以纯真视角观察自然。- 文学风格:兼具哲理性与诗意,贯穿全书。 总结

《昆虫记》的精髓在于将科学观察与文学表达结合,上述段落均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若偏好行为描写,可优先选择螳螂捕食;若关注生命形态,蝉的蜕皮或管虫的共生更具启发性;而法布尔的哲学思考则为全书增添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