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名言,主要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教育理论。以下是相关信息的综合说明:
核心出处
该思想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如果不能从一件事推知其他类似事,就不要再继续教导了。孔子通过“举隅”(墙角)与“三隅”(其他三个墙角)的类比,强调学习要能灵活运用知识。
教育意义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学习者若未经过独立思考和体会,教师无需强行灌输。通过“举一反三”,学生能从局部推知整体,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成语演变
该句被后世演变为成语“举一反三”,现多用于形容学习能力强,能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其他领域。
相关案例
孔子曾以治理一方为例,向齐景公推销仁政时,因未结合齐国具体国情类推,反而触怒了相国晏婴,导致仁政推广失败。这一故事进一步阐释了“举一反三”的实践价值。
综上,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的经典表述,强调通过类推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