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字倒贴的传说中成语“目不识丁”的含义,综合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一、成语含义
“目不识丁”指连最简单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人完全不识字或没有学问。该成语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二、传说来源
恭王府传说 清咸丰年间,恭王府大管家为讨好主子,将“福”字倒贴于府门。一名家丁因不识字误贴,被福晋责罚。管家机智解释“福倒(到)了”为吉祥寓意,获赏后该习俗流传至民间,演变为“福倒了!福倒了!”的吉祥语。
慈禧太后传说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要求翰林院书写春联,一名太监因不识字将“福”字贴倒。太监谎称是故意倒贴,太后听后欣然接受,此事件进一步推动了“福倒”习俗的普及。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目不识字、不辨菽麦 反义词
四、成语演变
该成语从书面语演变为口语,常用于形容文盲状态,如:“村里的老李还目不识丁呢。”
综上,“目不识丁”在福字倒贴传说中既指字面意义,也隐含对智慧与吉祥的象征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