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而笃志”这一成语出自《论语·子张》,原文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好问而善于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践行“博学而笃志”的名人故事:
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践行了“博学而笃志”的精神。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不同的人学习,无论贵贱、贫富,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愿意向其请教。孔子的学习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礼仪、音乐、诗歌、历史等多个领域。同时,孔子有着坚定的志向,他的志向是弘扬“仁道”,拯救乱世。他一生奔波劳碌,周游列国,虽然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他以“博学而笃志”的精神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司马迁自幼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曾游历各地,考察历史遗迹,采访民间传说,为撰写《史记》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司马迁有着坚定的志向,他要撰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在遭受宫刑的巨大打击后,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范仲淹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
司马光是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写出了《资治通鉴》。
包拯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博学而笃志”的精神,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志向,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