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供暖智慧
故宫,这座古老而宏伟的建筑,不仅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世人,更以其独特的供暖系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在寒冷的冬日,故宫是如何保持温暖的呢?
故宫的供暖系统,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而有效的体系。其中,火墙和地暖是最为主要的两种方式。
火墙,作为紫禁城的抗寒第一道防线,其设计巧妙而实用。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有单独的围墙。这些围墙不仅分隔了空间,还起到了防火御寒的作用。更为令人惊叹的是,皇宫内的墙壁其实是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宫殿外的廊檐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这种设计使得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没有烟灰污染,为生活起居的宫殿提供了温暖。
除了火墙,地暖也是故宫供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人冬季采用的水地暖或电地暖方式不同,明清时紫禁城采取的地暖为烧火供暖,俗称“火地”或“暖地”。火地是故宫古建筑的一种地下供热系统,由位于窗户外面的地下操作口、窗户里面的地下炉腔、室内地面砖下面的火道组成。其基本原理为:宫廷服务人员身处操作口内,将柴火或木炭置入炉腔内燃烧,炭火产生的热源沿着火道路径扩散,并由地下的出烟口排出,其间加热地面砖,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由下至上进行传导,从而保持室内的温暖。
在故宫的供暖系统中,木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宫内火炉中烧的木炭,是最优质的“红罗炭”。这种炭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等县用硬实木材烧制而成。成炭以后,运送到红罗厂,按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入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故宫内房屋数量多,人口也众多,在漫长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值得一提的是,故宫的地暖系统施工难度较大,需要打通宫殿地下部分,施工不便且易引起建筑下陷。因此,只有少数帝后起居的宫殿内建有地炕。例如,养心殿、坤宁宫内的东西暖阁就保留了这种地暖系统。
故宫的供暖系统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更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环保的重视。在现代,虽然供暖技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故宫的供暖系统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供暖方式,让我们在欣赏这座古老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