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对联:
苏轼和苏辙游巫山时,老道出了一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迅速对出:“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则建议改为:“何水能如河水清?”这个对仗更工稳,赢得了老道的赞赏,也使苏辙名声大噪。
南方相遇:
苏轼和苏辙被贬至南方,在梧州和苍州之间相遇。两人买了路旁的汤饼吃,苏轼吃得津津有味,而苏辙因嫌弃面条粗陋而放下筷子。苏轼调侃苏辙:“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苏辙大笑而起。这个趣事体现了兄弟间的幽默和亲密。
狱中营救:
苏轼下狱后,张安道上书救他,但府官不敢接受,最终张恕在登闻鼓院门口徘徊不敢投递。苏轼出狱后看到张安道的奏章副本,吓得吐舌头。苏辙解释说,张恕的胆小反而救了苏轼,因为苏轼的名气太大,张安道的奏章可能会激怒皇帝。
科举佳话:
嘉祐二年,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同登进士科,苏辙年仅十九岁。在考卷中,苏辙直言不讳,论及宋仁宗年高、倦于政事等问题,言辞切至。宋仁宗大度,决定不因其直言而弃用人才,苏辙也因此得以入仕。
乌台诗案:
苏轼因“谤讪新政”被捕入狱,苏辙焦急万分。他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官位换哥哥的性命。最终,苏轼得以免死罪,充黄州团练副使,而苏辙因此事谪监筠州盐酒税务。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苏辙的聪明才智和兄弟间的深厚情谊,还反映了他们在政治风波中的坚韧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