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乳名茂林,笔名休芸芸、懋林、甲辰、璇若、上官碧、炯之等,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的一生经历丰富,从参军到文学创作,再到历史文物研究,每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早年经历
14岁时,沈从文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和黑暗,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7年,沈从文高小毕业后辍学当兵,随当地土著部队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文学创作
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渴望上大学,但未能如愿,开始在北京大学旁听,并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标志着他文学创作的开始。
1928年,沈从文从上海回到北京,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30年后,沈从文赴国立青岛大学执教,并在抗战爆发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如《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4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边城》出版,这部作品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193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出版,延续了他一贯的清新、质朴风格,通过对湘西某村落世外桃源般生活的描绘,成功塑造了多个艺术形象。
教育与学术研究
1931年至1933年,沈从文在国立青岛大学任讲师。
1934年至1939年,他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1939年至1947年,沈从文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1947年至1949年,他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1950年至1978年,沈从文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
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晚年与遗产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的作品被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而奉献的一生,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