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主要与 纪念屈原和伍子胥有关。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因忠诚于国家而被排挤,最终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并投入饭团以防止鱼虾咬食,这些饭团后来演变成了粽子。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父兄被楚王所杀而投奔吴国,帮助吴国灭楚。
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吴王夫差不听,最终伍子胥自刎而死。
人们传说伍子胥死后,他的眼睛被挖出挂在吴国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因此端午节也被视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此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如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这些习俗旨在驱邪避毒,祈求健康和平安。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龙图腾祭祀,后来融入了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容,成为一个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