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唐代·王建)
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
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
《白兔》(宋代·欧阳修)
天资洁白已为累,物性拘挚书无益。
上林荣落几时休,回首峰峦断消息。
《兔》(宋代·梅尧臣)
迷踪在尘土,衣褐恋蓬蒿。
有狡难穹穴,中书惜拔毫。
猎从原上脱,灵向月中逃。
死作功勋戒,良弓合自弢。
《白兔》(明代·谢承举)
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
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
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
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
《舟中杂咏》(元代·袁桷)
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
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
行人笑彼拙,归来如频呻。
乃知特幸脱,未信吾奴仁。
《诗经·小雅·兔置》
肃肃兔置,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白兔赋》(唐代·蒋防)
皎如霜辉,温如玉粹。
其容炳真,其性怀仁。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唐代·杜甫)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大光明藏》(宋代·释正觉)
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唐代·李白)
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
《上刘侍中》(唐代·杨巨源)
城远迷玄兔,川明辨白狼。
这些古诗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手法,描绘了兔子的形象和习性,体现了诗人们对兔子的喜爱和对其特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