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为信的成语故事发生在 战国时期的秦国,具体典故如下:
背景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商鞅(卫国人)在魏国未被重用,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向秦孝公提出了变法的建议。
立木为信的事件
商鞅为了取信于民,确保新法能够顺利推行,他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
初始,民众对商鞅的诺言表示怀疑,没有人敢去尝试。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影响
商鞅通过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民众开始相信他的承诺,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这一故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诚实守信的故事,后人用“立木为信”来比喻言出必行,取信于民。
总结:
立木为信的故事是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前,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和确保新法的顺利实施,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他通过公开承诺并兑现,成功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从而为秦国的变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