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听取雨声何处是,笛声深处忘凡尘。”(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代王湾《山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五代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唐·白居易《夜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代刘长卿《别严士元》)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五代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代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宋代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唐代李商隐《春雨》)
“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元稹《夜饮》)
“雨声破晓催行桨。”(赵长卿《虞美人(江乡对景)》)
“帘外雨声花积水。”(张履信《谒金门》)
“隐隐轻雷,雨声不受春回护。”(辛弃疾《点绛唇(留博山寺,闻光风主人微恙而归,时春涨断桥)》)
“雨声萧瑟,初到梧桐响。”(叶梦得《千秋岁(小雨达旦,东斋独宿不能寐,有怀松江旧游)》)
“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宋代万俟咏《长相思·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这些诗句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窗外的雨声,或细腻,或婉约,或深沉,充分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之音的敏锐感受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