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的创作背景可以归纳如下:
作者与创作时间
《欢乐颂》是由德国诗人席勒在1785年所写的一首诗歌,最早创作于1785年,并收录于隔年出版的杂志《Thalia》中。
创作地点
这首诗是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创作的,当时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
创作动机
席勒在朋友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招待下,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从而产生了创作构思。
诗中不仅歌颂了具体的欢乐,还人格化地表现了欢乐,引申出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并在其中将席勒的《欢乐颂》作为歌词谱成曲,成为该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
贝多芬的谱曲不仅使诗歌得以流传,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意义,成为欧洲联盟的盟歌和欧洲委员会会歌。
社会背景
《欢乐颂》的创作时代背景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这一时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贝多芬本人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些思想在《欢乐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结来说,《欢乐颂》是席勒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歌,贝多芬则将其谱成曲,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音乐作品。《欢乐颂》不仅歌颂了具体的欢乐,还体现了对人类团结、和平与美好普遍追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