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主角是一个年轻的木匠。他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手艺高超,于是来到鲁班(战国时代的鲁国人,被誉为木匠的始祖)的门前,举起手中的斧子,夸口说自己的技术能够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在夸口,于是问他能否做出比鲁班家门还要好的门。年轻木匠傲慢地回答,自己曾是鲁班的学生,做出这样的门简直是易如反掌。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即“班门弄斧”,用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这个成语最早在唐朝就有雏形,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提到:“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在鲁班和郢都(另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的门前展示斧子技艺,实在是自不量力。
因此,七国争霸时期并没有直接关于班门弄斧的故事,但这个成语确实起源于那个时期,用来形容在专家面前显示自己拙劣技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