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

时间:2025-03-27 15:39:43 经典句子

海德格尔的“烦”与我们日常所说的“烦”在含义和深度上有显著的不同。

存在论层面

海德格尔的“烦”:是人的全部存在状态归结为“烦”(Sorge),它是一种存在论上的概念,揭示了人“被抛于世”的当下处境。海德格尔认为,“烦”是一般的人生态度,是人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已把他的存在交由“烦”来支配。

日常所说的“烦”:通常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扰、烦恼和焦虑,这些烦恼往往与具体的事件、人或情境相关,是短暂的、局部的情绪反应。

对象与范围

海德格尔的“烦”:没有特定对象,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的一生中的心情。无论是烦忙(Besorgen)还是烦神(Fürsorgen),都是“烦”的表现形式,但“烦”本身超越了这些具体对象,指向人的存在本身。

日常所说的“烦”:通常有明确的对象,比如工作压力、家庭问题、健康困扰等,这些烦恼是具体且有限的,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密切相关。

本真与非本真

海德格尔的“烦”:的本真状态是向死而生,即在领会着死的过程中体现自己如何对待生。非本真的“烦”表现为“畏”,即在他人庇护下取消自我,逃避现实和未来,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日常所说的“烦”: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环境、心理、生理等,不一定涉及到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也不一定指向人的本真存在状态。

态度与应对

海德格尔的“烦”:是一种需要面对和克服的存在论状态,人应当通过领会死亡来显现自己的存在,实现自我设计和选择。

日常所说的“烦”:人们可能会通过休息、娱乐、交流等方式来缓解烦恼,但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有时反而可能陷入更深的非本真状态。

总结来说,海德格尔的“烦”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态度,指向人的存在本身和终极意义,而日常所说的“烦”更多是局限于具体的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海德格尔的“烦”强调面对和超越,而日常所说的“烦”则更多是应对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