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之笔”是一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是在画龙时,最后在龙的眼睛上加上一笔,使龙看起来栩栩如生,仿佛要飞起来一样。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在说话或写作诗文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具体来说,“画龙点睛之笔”可以有以下几种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
用于描述在关键时刻的精妙之处。
含褒义:
通常用于赞美某人在写作、演讲或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的高超技巧和独到见解。
这个成语的典故与梁代画家张僧繇有关。传说他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但最终他还是在其中两条龙的眼睛上加了笔。果然,这两条龙在雷电交加中破壁飞去,而另外两条没有眼睛的龙则留在墙上。
通过这个故事,“画龙点睛”后来就被用来比喻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或者是在艺术创作中添加最后的关键一笔,使得作品达到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