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怀古诗,全诗如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为背景,描绘了昔日繁华鼎盛而今荒凉残照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无限感慨。
首句赏析
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是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边长满了野草和野花,表明时当春季,但“野”字却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暗示昔日繁华已逝,只留下一片荒凉。
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口在夕阳的残照中显得格外凄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给整个巷子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哀愁。
次句赏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依旧在春天飞来筑巢,但它们现在却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而不再是昔日的王谢堂前。这一变化巧妙地反映了朝代的繁荣与沉沦,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却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诗人以燕子为历史见证,巧妙地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读者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今昔的变迁和沧桑感。整首诗语言含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返回洛阳途中,途经金陵,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乌衣巷》是其中的第二首,通过对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通过这首诗,刘禹锡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最生动的画面,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使《乌衣巷》成为一首能触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