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小学”指的是 古汉语文字学。它主要包括研究文字的训诂、音韵和字形等方面的学问。具体来说:
训诂:
研究文字的意义。
音韵:
研究文字的发音及其变化。
字形:
研究文字的构造和形式。
古代的“小学”不仅仅是学校名称,更是对语言文字研究的统称。它始于周朝,儿童入学后首先学习六甲六书,即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以及六书(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西汉时期,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称为“小学”。宋末王应麟在《玉海》中已将小学分为体制、训诂、音韵三种。清代的《四库全书》则将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因此,古代的“小学”与现代的小学阶段不同,它主要是对古汉语文字的研究和教育,为后续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