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海:
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他坚守“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管延安:
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他被誉为“发动机焊接第一人”。
高凤林:
“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为国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感动。
周东红:
30年来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胡双钱:
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孟剑锋:
百万次的精雕细琢,雕刻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丝巾”。
张冬伟:
焊接质量百分百的保障,外观上的完美无缺。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宁允展:
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顾秋亮:
全中国能实现精密度达到“丝”级的只有他一个。
刘湘宾:
参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22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
徐立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他设计的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张路明:
长期扎根专业技术一线,从事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工作,突破了短波小型化射频信道的“机芯平台”“高速跳频”软切换技术、“抗强干扰”同轴腔体滤波器、“超宽带大动态”低噪声放大技术等数十项关键技术。
刘丽:
始终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己任,坚守在生产一线,苦练本领。她专注于解决生产难题,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33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41项。
这些人物的事例展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工作的热爱,体现了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