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年—800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25岁时考中进士,但长期得不到任用,期间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这种怀才不遇的挫折感,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使得许多有才能的人无法施展才华,这些经历都深深影响了韩愈的思想和创作。
韩愈在长安的遭遇让他感到明主难遇,他不得不先后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和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但始终未被重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以及他对社会不公的深刻体会,最终促使他创作了《马说》。在这篇文章中,他以马为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政治不得志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因此,《马说》的背景是韩愈在贞元年间初登仕途后的不得志经历,以及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深刻感受和批判。